一些中學(xué)生在較語文古詩詞的題目時,常常會遇到一些沒有讀過的詩詞名句考察。比如說:“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?”本文伊頓教育一對一輔導(dǎo)小編就為各位分享這句詩的出處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,方便各位同學(xué)學(xué)習(xí)和參考!文中也對這首古詩進行看賞析,對大家學(xué)習(xí)很有幫助!
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
中庭地白樹棲鴉,冷露無聲濕。
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?
作者:王建(約767年—約830年):字仲初,生于潁川(今陜西陜西),唐朝詩人。其著作,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、《郡齋讀書志》、《直齋書錄解題》等皆作10卷,《崇文總目》作2卷。
賞析
題中的“十五夜”,結(jié)合三、四兩句來看,應(yīng)指中秋之夜。詩題,有些版本作《十五夜望月》,此處以《全唐詩》為準(zhǔn)。杜郎中,名不詳。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,這是較為的一首。
“中庭地白樹棲鴉”,月光照射在庭院中,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。蕭森的樹蔭里,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,它們終于適應(yīng)了皎月的刺眼驚擾,先后進入了睡鄉(xiāng)。詩人寫中庭月色,只用“地白”二字,卻給人以積水空明、澄靜素潔、清冷之感,使人不由會聯(lián)想起李白的名句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。“樹棲鴉”,主要應(yīng)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,而不是看到的。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,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;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(周邦彥《蝶戀花》詞有句“月皎驚烏棲不定”,也就是寫這種意境)到較后的安定入睡,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。“樹棲鴉”這三個字,樸實、簡潔、凝煉,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,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。
“冷露無聲濕”,這句詩讓人聯(lián)想到冷氣襲人,怡人的情景。由于夜深,秋露打濕庭中。如果進一步揣摩,更會聯(lián)想到這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。這是暗寫詩人望月,正是全篇點題之筆。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,仰望明月,凝想入神,絲絲寒意,輕輕襲來,不覺浮想聯(lián)翩:那廣寒宮中,清冷的露珠也沾濕了樹吧。這樣,“冷露無聲濕”的意境,就顯得更悠遠,更耐人尋思。他選取“無聲”二字,細致地表現(xiàn)出冷露的輕盈無跡,又渲染了的浸潤之久。而且不只是,那樹下的玉兔,那揮斧的吳剛,那“碧海青天夜夜心”的嫦娥,也是如此。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(lián)想。#p#副標(biāo)題#e#
“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。”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。在家鄉(xiāng)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;離鄉(xiāng)之人遙望家鄉(xiāng)親人。于是,水到渠成,吟出了這兩句。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,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。前兩句寫景,不帶一個“月”字;第三句才點明望月,而且推己及人,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。但是,同是望月,那感秋之意,懷人之情,卻是人各不同的。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,因而由月宮的凄清,引出了入骨的相思。他的“秋思”必然是較濃摯的。然而,在表現(xiàn)的時候,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,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;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: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(“誰家”,就是“誰”,“家”是語尾助詞,無實義)。明明是自己在懷人,偏偏說“秋思在誰家”,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,表現(xiàn)得蘊藉深沉。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,別人盡管也在望月,卻并無秋思可言。這真是無理之極,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,手法確實高妙。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,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,這樣便有言外之意,即“在望月的許多人中,秋思較深的恐怕只有我啊!” 在煉字上,上海辭書出版社的《唐詩鑒賞辭典》錄此詩,末句的“在”作“落”字。徐竹心認(rèn)為,“落”字新穎妥貼,不同凡響,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,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,一齊灑落人間似的?!度圃姟蜂洿嗽?,“落”字作“在”,就顯得平淡寡味,相形見絀了。
這首詩意境很美,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,豐美的想象,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(huán)境氣氛,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、思深情長的意境,加上一個唱嘆有神、悠然不盡的結(jié)尾,將別離思聚的情意,表現(xiàn)得委婉動人。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。殷璠《河岳英靈集》卷上贊王維詩“著壁成繪”,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“詩中有畫”。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。正因為如此,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。明《唐詩畫譜》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。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,長空明月。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,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,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,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。樹下五人,兩人望月而語。